31.8.09
按樽
早前在中環巧遇蘭桂芳啤酒節,七月天,也可感受聖誕節才有的市集熱鬧,難得嘉年華。
啤酒節源自德國的巴伐利亞,德國人叫啤酒節做Oktoberfest,因為啤酒節會在每年的十月舉行。我去過兩次慕尼黑,可惜都不是十月。
不過我去過他們的聖誕市集,在太陽離北半球最遠的日子,氣溫零度以下,冰凍啤酒不是寵兒,換之而來的是Apfelwein,蘋果酒,以傳統玻璃杯盛載,熱騰騰的,合十抱著,捨不得放手。
杯子精緻,喝過後你可聊作紀念品,但大部分人都會還給檔主,而檔主就還給你五毫子歐羅,一如我們熟悉的按樽制度。
這次在蘭桂芳遇上啤酒節,大小檔口都以豬膽形長酒杯賣酒,用這種只在啤酒競飲大賽才會用上的杯盛酒,好像多了幾分專業。我一手交錢,她一手交杯,我才發覺我一手拿著的是一隻膠杯,剎了幾分風景。酒跟玻璃,從來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,不知是成本考慮還是安全問題,總之大會就不用玻璃,不過硬膠就硬膠吧,反正算是個別緻的飲法。
喝罷,下意識還杯,店員微笑揮手謝絕。我不是想按樽,只是想還杯,這硬膠於我有何用?掉了它,為地球製造垃圾;拿到家中收藏,又不是甚麼精巧的紀念品;就算硬要店員收下,他們也不會清洗重用。那個杯邊,三毫米厚,杯身更有廿八厘米高,丟一個,三年不索取膠袋也不能贖罪。
對膠袋,終於有對策;但對塑膠的使用與循環回收,我們卻沒有有效政策。塑膠製品由廠商隨意生產、推售、圖利,但其製造出來的環保責任,往往留給消費者與市民承擔。塑膠製品之所以便宜,因為製造商沒有將塑料的外在成本計算在生產成本之內,用完即棄,外在成本就轉嫁到環境之上;用完不棄,你也必須在家中找一兩尺地方好好貯藏,以新式豪宅尺價計,成本就是一兩萬。只有用完拿去回收,才能有效將外在成本再轉化為生產成本。
環保意識強的地方,思維早就超越膠袋稅,澳洲有個小鎮,鎮上居民自發公投立法,禁止鎮內售賣塑膠樽裝水,因為在鎮內只要扭開水龍頭,就有免費而清甜的自來水可喝,何必膠樽?這種自省,香港人就是學不來。
膠會製造麻煩,還是玻璃比較易相處,人人都說,玻璃樽裝可樂比膠樽裝和罐裝都好飲,最初一公升汽水推出市面時,都是玻璃樽裝的,徧徧市場的喜好不能主導產品的生產方向,因為超市的快速售賣模式,不屑跟你做按樽這種幾毫子的買賣。
玻璃比塑膠更有回收價值,多用玻璃樽,膠樽就會減少。不過你有沒有發覺,我們為何只有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?你在便利店買一支啤酒的話,最後就只能把它丟到垃圾筒,折墮程度,不下於濫用膠袋。政府立例,用膠袋要罰五毫,其實應同時立例,按樽可賺五毫,相信後者更見果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