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.11.07
少吃一隻蟹
有人看過無良漁夫獵鯊的紀錄片後,從此不吃魚翅;有人因為愛護生靈,決定不吃肉;有人因為減肥,幾星期不吃澱粉質食物。口福之樂,從來就可以犧牲,只要有一個更重要原因。吃不吃大閘蟹,也有原因。
五月與香港無關的太湖藍藻,十月頓時變得與我們有切身關係,不是蝴蝶效應,只是環保與生態問題本來就不可獨善其身。大閘蟹,在受污染的太湖長大,如今空運到港雖鮮美不減,但可吃不可吃,閣下還需自行判斷。
翻查舊新聞,太湖邊的污染重鎮周鐵鎮附近,02年有三千多畝水稻死亡,03年發現,稻穀含120多種致癌物,當地癌病發病率長年高企,沒有人敢吃自己種的東西,每天只喝蒸餾水。
蟹商說,爆發藍藻的地點與養殖區相距七十公里,所以不受影響,不過大家要知道,污染會擴散,珠三角的污煙瘴氣,大概也是從這個距離吹到本港的。
不吃大閘蟹,除了害怕蟹本身出問題,更大原因,是害怕深化太湖的問題。太湖的污染來自缺德化工廠的廢水,也跟過度養殖大閘蟹有關,過剩的飼料增加湖水氮和磷的含量,為藍藻提供了充足的養份。我們減吃甚至不吃大閘蟹,就可以借助供求定律的法規讓養蟹業不致過度發展,救救當地幾個大湖。
這種借助供求以平衡發展與環保的做法,其實天真得沒有科學根據,譬如說,我們明明把冷氣調至25.5度,卻從來沒有證據證實電力公司會因此減產以至減排,不過我們依然樂意把空調調高一點,原因是,只有真正通過集體力量,才有希望改善環境。
聞說內地將以行政手段縮減養殖區,修正內地愚官盲目崇尚生產總值以及先發展後保育的錯誤路線,其實我們也可以配合,只要今年人人少吃一隻蟹,減低需求,也就功德無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