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.6.09
香港藝術館
香港也有一個藝術館,叫香港藝術館,外貌沒有甚麼藝術味,裝潢沒有甚麼藝術感,空間也不存在藝術氣息,售票處瑟縮一角,走到櫃位前,我以為自己在訂場打羽毛球。
大多數時間,沒有人知道裡面展出甚麼展品,而且所謂香港藝術館,其實只預留極少場地給香港的藝術品作短期展出,其餘萬多件藏品都是國貨。
它又不是對岸的香港藝術中心,不是一個會推動藝術的地方,頂多只是一個坐擁維港海景,能擺放藝術品的場地。
由於坐擁維港海景,所以寸金尺土,樓底偏低,沒有空間放大作品的震攝力,前幾年那個印象派畫展,地方小得可憐,就算梵高也變得一籌莫展,而且人潮氾濫成災,一家大小加上癡男怨女紛紛湧至,甚麼經典畫作都被淹沒得一亁二淨,粗略看到已經是萬幸,細意欣賞根本不可能。
有人會說,清明上河圖的展出不是很成功嗎?如果你覺得這算是成功的話,我想你大概也會到羅浮宮找蒙羅麗莎拍照,還會大開閃燈然後豎起手指做出勝利手勢。再重複一次,看到和欣賞根本是兩碼子的事,我也很難說服自己要在狂躁開踭的同時,清心領略當中的畫意。
所以,以現時藝術館的規模,外地名作最好不要來港。喜歡外國藝術的香港人根本就有本事,直接到巴黎奧賽博物館看印象派大師的作品,到紐約MOMA看現代藝術,到六本木看村上隆,即使要去故宫一睹清明上河圖的風采,其實也不是甚麼難事。而大多數藝術冷感的正常人,自然會繼續追看無綫鉅製大冬瓜及各大暢銷全港的八婆雜誌。
借來名作滿足老百姓到此一遊的欲望,不如把寸金尺土留給自己人,香港藝術館用來展出香港藝術作品其實跟母親是女人一樣順理成章,為甚麼我們一定要把藝術家邊緣化到牛棚、火炭、石硤尾?
前陣子,收到又一山人的電郵邀請,於是再訪久違的香港藝術館,展覽不算大,人不算多,不過正因如此,你有機會與每件作品心靈交流,從死物裡看到哲理。有些作品還是會叫人摸不著頭腦,但不少作品都能透過互動令人有所啓發,藝術其實並不高深,而且入場費只不過是十元,比起入戲院看家有囍事2009便宜很多倍,也快樂很多倍。
順道一遊,其實四樓的新中國國畫也叫人大開眼界,不過如此空間若可留給本地薑小克的維港巨星及聾貓,或者又一山人的香港紅白藍系列,也許會更叫人興奮。 香港藝術品不放在香港藝術館,難道要放在時昌迷你倉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