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.11.08
窮人美食誌 II
社區有如漢堡包,是種綜合的味道,食材各有原味,有平也有貴,醬汁牛肉蔬菜,風馬牛不相及,但當住在同一屋簷下,甲乙丙丁戊加起來竟可湊成一種獨特風格,然後從細節裡演變,牛肉改成魚柳,生菜換作青瓜,製作成same same but different的無窮滋味。
把舊社區拆下來,換成一式一樣的玻璃幕牆大廈,或者過萬元一尺的縮水豪宅,感覺就如一個由面到底都是牛肉的漢堡包,不吃也膩。不幸的是,這是香港的發展模式,以灣仔為例,鏟平了一個區,然後逐一換上牛肉豬柳魚塊甚至板燒雞扒,再象徵式保留兩三座戰前樓宇的軀殼作為芝蔴,直接灑到肉上,便以為做足發展與保育的平衡,其實,根本四不像。
社區不是建築物,當中還包括了人脈、情感、文化,保育也不一定要保育建築物,更加不是要保育集體回憶,而是要保育建築物當中的人脈、情感以及隨著年月點滴累積下來的文化,這些文化就是本土特色,就算經濟如何低迷,那份熟悉的感召也能換來一刻窩心的感應。
土炮漢堡包,倖存於地產商看不起的舊社區。包要烘,肉要搓,製作一個要十分鐘,卻只賣十元八塊,別人用和牛用西冷,他們只用街市鮮牛與嘉頓麵包,然而滋味不相伯仲。誠意推介灣仔巴路士街的樂景,紅磡黃埔街的時新也不俗,至於銅鑼灣的丹麥餅店更加不用多作介紹。假如海嘯要令你垂頭喪氣捱麵包,不如品嚐一下這瀕臨絕種的美食,或者你會從味蕾領略到那種永不言死的香港精神。
土炮漢堡永遠做不到Mos Burger,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本事把洋物本地化再弄至出神入化,而是我們再沒有幾多個能孕育本土味道的社區,業主加租,地產商重建,舊公屋清拆,鐵皮檔不續牌,再過幾年,甚麼味道都只能化作回憶。窮人美食誌,下期再續。